野苦荞根:传统草药的现代药用价值解析

在我国传统医学中,野苦荞根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,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临床应用。近年来,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,野苦荞根的药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。本文将从野苦荞根的来源、化学成分、性味归经、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解析。

一、来源与植物形态

野苦荞根为蓼科植物苦荞麦的根及根茎。苦荞麦,又名万年荞、野南荞、鞑靼蓼、野荞麦等,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。其茎直立,高达80厘米,有细条纹,具成列的软毛,有少数细弱分枝。叶有长柄,卧片宽三角形,长2~8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心形;托鞘斜形,膜质。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,花被白色或淡红色,5深裂,裂片椭圆形,长约2毫米;雄蕊8,短于花被;花柱3,较短。瘦果卵形,长4~5毫米,黑褐色,具3棱,棱角下部为钝圆,上部则甚锐,有3条纵沟。花期7~8月,生于林边、草地。东北、西北、西南等地均有栽培。

二、化学成分

野苦荞根各部分都含芸香甙等黄酮成分,是黄酮类的丰富来源。叶含芸香甙(干叶)3.0%、4.2%、5.4%,果实含1%。土壤中施钴盐可以增加本植物中芸香甙、矢车菊素等黄酮成分的含量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野苦荞根:传统草药的现代药用价值解析

野苦荞根性味甘苦,平。据《纲目》记载:“甘苦,温,有小毒。” 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“涩,平,无毒。” 《贵州草药》:“性平,味苦。”

四、功效主治

1. 治疗胃痛、消化不良、痢疾、劳伤、腰腿痛等症。

2. 健胃顾气,祛风除痰。

3. 治狂犬咬伤;外治恶疮,虫、蚊咬伤。

4. 除湿止痛,解毒消肿,健胃。

5. 治跌打损伤,腰腿疼痛,疮痈肿毒,消化不良。

五、用法与用量

1. 内服:煎汤,0.3~1两;浸酒或研末。

2. 外用:捣敷。

六、宜忌

《纲目》:“多食伤胃,发风动气,能发诸病,黄疾人尤当禁之。”

总之,野苦荞根作为一种传统草药,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临床应用。在今后的研究中,应进一步探讨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,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
南京品茶网 杭州品茶网

Share: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